第1114章 接见官员(2 / 2)

藏国 高月 1928 字 4个月前

曹操远征乌桓,以少胜多,打得乌桓人土崩瓦解,最后灭了国,光俘虏就抓了二十余万,曹操深入匈奴腹地去打仗,匈奴各单於、名王不但供给肉食粮草,还要跪在路边“欢送”,打得匈奴男女老少白天听到曹操的名字,晚上都得做噩梦。

韦清月眼睛一亮,现在江南实行冬小麦加上晚稻,小麦一亩两百斤,晚稻也不过四百斤,一年收成六百斤,如果新稻试种成功,那么一年每亩地的收成就有近千斤,在粮食方面确实是一个产量的飞跃,对整个大唐都会产生深远影响。

李邺又饶有兴致问道:“那怎么解决前后运动转换成圆周运动呢?”

“卑职魏金城,原是将作监中校署署,卑职的父亲研究了一辈子的水力机械。”

“卑职愿为殿下分忧!”

茶话会很快结束了,三名官员被留了下来,一个是刚才擅自发言的魏金城,一个是王展,还有一个叫韦清月,听起来是个女人的名字,但本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虯须汉子,三十多岁,是司农寺的底层官员,官职不重要,但他是大唐最优秀的育种专家。

“以后你们教书的同时,也要进行研究,我会投入资源给你们建立研究院,学校既是教书育人之地,也是研究技术的试验之地。”

韦清月没有太激动,他冲疑一下道:“卑职听说南洋有些地方水稻一年能种三季,有商人买种子回岭南种植,但都没有成功,这种南方的双季稻对水热要求很高。”

有人说技术用在军事上没有意义,好!我们就换一个例子,我们说纺线吧!一个人一天能纺多少,最多两三斤,而水转大纺车,能同时带动三十几个纺锤,一昼夜能纺一百多斤纱,一个熟练的女工可以照看两三架纺车,这就是技术带来的改变。”

“我明白你的担心,但这种双季稻最大的特点就是高产、早熟、耐旱,适应力非常强,生长周期短,亩产超过五百斤,取代目前南方的晚稻,那就一年能产两季,必然会对我们的粮食产生深远影响。”

“最难是力量的方向改变,比如磨盘是横向转,而水车是纵向转,怎么把纵向转动变成横向转动,这就是难点,我们用的办法是多个斜齿轮,就解决了力量转换方向的难题。”

李邺赞道:“这位魏使君说得很好,也说到了关键支处,你们和工匠的区别在哪里?工匠不会着书画图,把技术以文字和图纸的方式流传下去,而伱们可以,工匠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,他们发明一种技术,却只局限於一个领域,而你们懂得技术原理,就能把这种技术推广出去,用到其他方方面面。

比起汉武帝攻打游牧民族,曹操派出的兵力并不多,一两万人就能把匈奴打得屁滚尿流,为什么曹操能做到?是曹操兵力擅战吗?并不是,是因为技术,因为曹操的骑兵装备了马鞍和马镫,而草原游牧民族没有,对於草原游牧民族,马鞍和马镫就是碾压他们的大神器,可以说单边屠杀。

我有个很好的想法,但工匠却无法把我的想法变成现实,而中间就缺了你们这样的研究者,我有个好的想法,你们负责摸透它的原理,然后和工匠一起把它变成现实,这就是我需要各位的真正原因。”

众人默默点头,他们都是技术官员,完全能理解齐王殿下的一番描述,他们也开始意识到,他们并不是来教书那么简单。

李邺随即让一名吏部司的官员把韦清月领去就职,然后派人护卫他这两天就出发赶去泉州。

===

【今天只有两章,见谅!】

(本章完)